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×
美國教授研究報告稱,中國在蘋果全球產業鏈角色遠遠小于外界想象——
( V6 A8 _5 n: e
1 S' t/ x9 N4 e; t& r 蘋果的中國產業鏈污染問題今年以來多次遭環保組織曝光,然而中國究竟能從蘋果全球產業鏈中分得多大的一杯羹呢?近日,美國三位教授在蘋果全球產業鏈的研究報告中稱,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部iPhone,中國工人只能拿到利潤的1.8%,而蘋果公司能拿到58.5%。美方教授認為,雖然蘋果產品的大部分組件在中國生產,但中國在蘋果全球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“比外界想象的還要小得多”。! R' H: o! q' n- G. m( C: B
1 w2 B2 Y8 `- Q" [2 i' B
這份名為《抓住蘋果全球網絡中的價值》的研究報告由美國加州大學的林登(Greg Linden)、克拉莫(KennethL Kraemer)以及美國雪城大學的德瑞克(Jason Dedrick)三位教授合作完成。6 M, g# ~$ _/ `% E( ], K
h5 p; Q ]! v; h" b2 o' ]) g& r
三位教授通過分析iPhone和iPad全球供應鏈的價值分布發現,蘋果公司在整個產業鏈中佔據絕對控制權,供應商能不能賺錢得由蘋果說了算,因此蘋果總是能分走產品利潤中的最大一份,產業鏈中的其他環節卻只能拿到很少比例。! i$ l4 ^6 p. o$ v
: j& w+ G% H0 E- J7 T: v; f _. {
三位教授並不是首次調查蘋果產品的全球產業鏈,2007年他們三人就曾對iPod進行過分析,結果顯示當時每臺售價299美元的iPod中,蘋果獲得80美元,在中國大陸的組裝成本估計僅為4美元。
3 t0 l5 q# r7 z E, u0 y, s5 A% i# Y: D
報告中的數據顯示,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臺iPhone,就能拿走利潤的58.5%,原材料供應商能拿到21.9%,韓國由于LG和三星為蘋果提供技術含量較高的顯示器和內存芯片,拿到利潤的4.7%,歐洲、日本和中國臺灣分別只能拿到1.1%、0.5%和0.5%。/ K9 k2 {, W1 h1 V: I, i
$ y. i4 C. w- m- L 勞動力成本在蘋果全球產業鏈中的所佔比例還不到6%,中國以外的勞動力能拿到iPhone利潤的3.5%,中國的勞動力只能拿到1.8%。' g. k( p$ e: ]8 U$ o+ [
; b, L( ~ i w' N2 |; W. q
報告認為,對于iPhone這樣的產品,電子設備組裝環節幾乎沒有什麼價值,因為在每一部售價數百美元的iPhone中,估計支付給中國工人的薪水部分只有10美元或更少。7 d$ d& v3 U3 d: m8 W
) Y9 t% S O7 u: z4 F* k 盡管每部iPhone背後都標注著中國制造(Made in China),但中國工人分得iPhone總價值只有1.8%;而蘋果作為iPhone的創造者,卻能拿到利潤的58.5%,這揭示了高科技電子設備中制造者和創造者的差距。1 ?, ]! g5 t! j2 K
* e) K5 r0 G- ` 美國學者認為,蘋果產品的真正價值不在于零件,也不在于把零件組裝起來,而是在于構思和設計。蘋果未必親手制造iPhone,但它能夠想出如何把成百上千個零件組裝成一臺高價值產品,這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,也是它能分走最大一塊利潤的原因。1 j6 V9 N/ R( [4 S3 G+ S
z7 j2 y2 f$ p. {/ @9 Q
此外,對于蘋果全球產業鏈的研究有助于外界發現美中貿易逆差的另一面——當一臺iPhone在中國完成組裝並出口至美國時,美中貿易逆差擴大了約229美元,但中國從一臺iPhone獲得的附加值不到10美元,大部分價值都進入了美國本土的蘋果公司,最終讓美國本土員工和股東收益。2 p/ I5 [, [# ?1 W1 i
- w$ I* `, _4 Z$ l( H' l9 b8 ] 報告認為,統計機構應該設計出更好的方法來獲得更準確的數字,例如估算生產流程中每一環節增加值,然後把增加值歸于該流程發生的國家名下,而不是將整個產品價值算到來源地名下。 |
|